太极薪火传枝江 刚柔流转启新篇

枝江融媒(记者 朱传嗣 朱深耕)2024年12月,枝江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发布,不少人惊奇地发现,传统体育板块新增了一个项目——由枝江市阳光太极俱乐部申请的《陈氏太极》。太极拳很多人都曾练过,那么陈氏太极为何能成为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传承者有何不同?

晨光里的太极图腾

2月27日,在枝江市滨江公园的一角,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雾霭,十余位身着绛红太极服的习练者已在江畔舒展筋骨。云手起落间,衣袂搅动晨雾,吐纳声与江涛声应和成韵,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这支由七旬老人与垂髫稚子共同组成的晨练队伍,正是枝江市新晋非遗项目陈氏太极拳的申报者——阳光太极俱乐部的成员。

72岁的杨玉春在队伍前端行拳如风,丝毫不显老态,腾挪间依稀可见当年陈家沟学艺的风采,这位古稀老人用二十载光阴将拳法炼入骨髓。“我从2004年开始学习,至今从未间断过,可以说一年有350天我都在坚持练拳。这么多年来,练拳对我身体确实有很大帮助,我一年到头可能都不会去医院一次。”

拳路背后的文化传承

“陈氏太极拳是所有太极拳流派中最早的一个,跟着我学过拳的大概有上千人。因为自己亲身体会到了练太极的好处,所以我才想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正好罗老师也有这个想法,我们一拍即合。”杨玉春口中的罗老师,正是与他并肩晨练的俱乐部的另一位创始人,罗文红。今年56岁的她也已习练太极十一年有余,谈及与太极的初次结缘,她感慨万千:“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和大姐都习练了多年太极拳,受她们影响,我对这项传统文化很有兴趣却一直没有实际学习过。直到多年后我带婆婆去公园散心时被一群太极人行云流水的美感所吸引,这才开始了太极的学习。”

这群太极人就是枝江市太极协会的爱好者,罗文红在这里扎实习练了两年基本功后发现,太极协会习练的人数很多,但是缺乏专业的太极教学,出于求知欲望,她自费到河南温县陈家沟国际太极院进修,得到了众多拳友的支持。此后,罗文红与杨玉春先后12次来到河北温县陈家沟,每一次都潜心学习,最长的时间有三四个月,最短的时间有一个星期。

“枝江习练太极拳的人数有很多,但是像我和杨玉春老师这样坚持的人很少。一年365天,我们有350天在练拳,平均每天3小时。我是乘11年,杨老师是乘17年。”就这样每天如一日地在滨江公园的江边习练太极,有不少健身的人、热爱体育的人称他们为健身达人,面对这些美誉,罗文红很清醒:“我算不上健身达人,最多是坚持达人。”

三年入行,十年成王。在太极这条路上,罗文红和杨玉春都早已走了不止十年。长年累月的坚持自我习练,他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健身风景线,吸引了枝江的很多民众前来参与。

为了传承发扬这项文化瑰宝,让更多人学习、领悟传统太极的精髓,同时也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来,2021年,两人成立了枝江市阳光太极俱乐部,长期进行公益教学培训,同时也大力发展少儿太极,为传统文化储备后备人才。在俱乐部82名会员中,年龄跨度达65岁——7岁稚童马步稳扎的稚嫩与72岁老者白鹤亮翅的苍劲相映成趣,这种跨越代际的文化接力,恰是陈氏太极"阴阳相济"哲理的生动诠释。成立三年多以来,俱乐部获得了不少省市级荣誉,涵盖老中青各个年龄段。

非遗带动全民健身

“获得荣誉是其次,关键是证明自己学拳有了进步。”说话的是陈晨,曾获得过全国太极拳公开赛分站赛个人奖项,作为跟随两位老师最久的几名弟子之一,她习练陈氏太极已有五年,她坦言,开始学拳时确实不被理解:“刚开始,身边的人都觉得这是五六十岁的老人练的,会偷偷议论我。实际上这项运动有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老少皆宜。每次当我练完太极拳以后,我会感觉整个人都非常放松。我也同时带着我的孩子一起习练太极拳,我发现她每一次练完后,都非常的安静,对她的学习效率也有好处。”

如今,随着陈氏太极入选枝江市非遗名录,这项古老拳法的传承发展迎来了新节点。目前,阳光太极俱乐部成为中国非遗协会太极拳专委会推广的新兴太极文化品牌“潮太极”的授牌连锁拳馆,以独特的云连锁模式,为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俱乐部多次在学校、社区提供公益培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全民参与健身。这种"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传播模式,让拳架里的阴阳哲学与当代人的健康需求产生了奇妙共振。

枝江市阳光太极俱乐部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陈氏太极的非遗认证不仅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的桥梁。从七旬老者到垂髫孩童,从滨江晨练到公益传承,这群太极人以拳脚为笔、汗水为墨,在江畔书写着全民健身的鲜活篇章。当古老拳法融入城市肌理,当吐纳之间沉淀生活美学,全民健身的浪潮便不再止于体能的提升,更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觉醒。期待更多人在太极的刚柔流转中,遇见身心共舞的生命之美,让全民健身的版图因传统体育的焕新而更加丰盈璀璨。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