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家长们,这份儿童护耳指南请务必收藏!

——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

全国爱耳日

3月3日

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儿童的听力健康关乎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甚至性格养成。作为家长,如何为孩子的耳朵筑起“保护墙”?这份指南请务必收藏!

别让这些习惯,悄悄伤害孩子的耳朵!

1. 过度掏耳:耳垢是耳朵的“天然屏障”,频繁掏耳易损伤耳道,甚至引发感染。

✅ 正确做法:用湿棉签轻轻清洁外耳廓,耳道深处交给医生处理。

2. 躺着喝奶/哭泣:婴儿咽鼓管短平,液体易倒流至中耳诱发炎症。

✅ 正确做法:喂奶时抬高头部,哭闹后及时擦干眼泪鼻涕。

3. 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或者高分贝玩具轰炸:超过85分贝的玩具(如尖叫鸡、电子枪)可导致噪声性听力损伤。

✅ 正确做法:避免长时间暴露在KTV、酒吧等环境;选购带音量调节功能的玩具,玩耍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4.自行购买及服用抗生素等药物:某些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能会对听力产生副作用,被称为“耳毒性药物”。

✅ 正确做法:如果小朋友需要服用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认识中耳炎

中耳炎指中耳部分发生的炎症。一般分为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为耳朵疼痛,可能伴随闷胀感和听力减退。若治疗不及时,鼓膜穿孔后,中耳内的脓液会外泄,即耳朵流脓。此病多由感冒引发,感冒病毒或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感染。

若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病情迁延或存在反复发作的致病因素,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患者的鼓膜多有较大穿孔,导致耳朵反复流脓、听力下降,并可能伴有耳鸣。

分泌性中耳炎则多由上呼吸道感染或咽鼓管功能异常所致,中耳分泌物难以排出,形成积液。其症状多为耳部堵塞感、听力下降,耳痛轻微或不显著。

警惕!这些信号可能是听力“警报”

0-3岁宝宝:

- 对突然响声无惊跳反应

- 1岁后仍不会模仿简单发音

- 总是侧头听声音

3岁以上儿童:

- 频繁要求重复说话

- 看电视音量调得过高

- 语言发育明显落后同龄人

发现以上情况,请立即到儿童保健科进行听力筛查!

科学护耳“三要三不要”

要做不要做定期清洁外耳(每周1次)用发卡/牙签掏耳游泳戴防水耳塞

用力擤鼻涕(应单侧交替)

接种流感疫苗(预防中耳炎)

长时间戴耳机(遵循“60-60”原则)

注:“60-60原则”(音量≤60%、时长≤60分钟/天);嘈杂场所佩戴降噪耳塞。

保护听力,从今天开始,

让我们共同聆听花开的声音!

最后,祝所有的小朋友都能

拥有健康的听力,快乐成长!

来源:枝江市妇幼保健院